close

據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視覺錯覺

 

會引起視覺錯視的映像有很多種類,像是會讓物體旋轉的、改變顏色的、或是朝某個方向行動的,但這次要介紹的錯視可能會比你想像的還要暈頭轉向。

以下這個影片,會讓人產生一種所謂「運動後效(motion after-effect,MAE)」的效果,而這個現象也被稱作「瀑布錯覺效應」(最早是1834年在蘇格蘭的佛耶斯瀑布被發現的),它會讓人的大腦對於視覺上漸漸習慣了物體的行動方向,隨後凝視靜止不動的物體時反而會產生物體往反方向行動的錯覺。
注意:下面的影片包含了許多會引起強烈幻覺的映像。

視覺錯視其實並不是近代才發掘的現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時代,只是文獻記載顯示當時的版本還是個具爭議的論點。

許多科學家都認同亞里斯多德在他的著作《自然諸短篇》提到有關視覺幻象的初步論點,但比較正確的觀點最早則是由盧克萊修(Lucretius)記載在他的哲理長詩《物性論(De Rerum Natura)》裡。

有關「運動後效」,比較明確的敘述則是最早於1820年由Jan Evangelista Purkyn?所記載,他在觀賞完一場閱兵式之後所得到的心得;而後由Robert Addams在觀看蘇格蘭一處瀑布時,將這個錯視現象詳加研究並記載,這個展示影像就是來由佛耶斯瀑布的景象中得來的靈感,Addams發現如果凝視瀑布的行動,眼睛會漸漸產生錯視的效果。

關於「運動後效」的原理:
「運動後效」可以被解釋為,是一種視覺神經內部在接收到映像的特定行動方向時所產生的變化和作用;大腦中分別有負責處理各種不同映像或刺激的細胞,舉例來說,像是某些細胞可能會對於順時針方向比較敏感,又或是有另外一些細胞則負責反應反方向,而當接收到的映像是靜止的時候,大略上這些細胞則會得出相同的反應;

而以一個簡單的「運動後效」現象為例,如果一個圓形正以順時針方向轉動,負責順時針方向的反應細胞則會開始作用、並且漸漸疲乏,而當物體停止轉動時,為了達到視覺上的平衡,反應逆時針方向的細胞則會取代原來的細胞並且繼續反應並且嘗試回復視覺平衡感,而這也使得靜止不動的物體短時間內好像正往反方向轉動(或行動)。

以下的螺旋狀的展示版本則是於1849年由比利時物理學者Joseph Plateau所提出,影片中圖形的由一個有五個端點的圖形在往順時針轉動,中心點則是不斷變化的字母,而字母週邊仍有以其為中心的圖形在轉動;轉得越久,負責反應順時針運動的細胞就會越來越疲勞,而反方向的細胞則會漸漸取代它來達到視覺的平衡。

在這支影片中,念出所有影片中出現的字母。




   



看完後,就直接看其它的東西,就會發現一切事物都在行動!

這邊還有另一個很有趣的:當直接在看這兩個旋轉的圖形時,你會覺得它們是在逆時鐘轉動,但如果你只用餘光看的話,就會感覺是在順時鐘。



這兩個會產生視覺錯視的圖形,內容包含了圓形本身、和在圓形中的線條,白色和黑色的線條會在圓形中圍繞著軸心轉動,而圓形也一樣繞著中心點轉動,左右兩張大抵相同的圖形卻好像朝不同的方向轉動。當仔細看著這個圖時,我們的大腦會先注意到圓點的運動,而不是線條,所以整個圖形看起來是逆時針在轉動的,而線條行動得太密集,讓人會覺得它是在閃爍而不是行動;若盯著這個圖形看一段時間,大腦會開始注意到圓點內的線條的行動,漸漸地讓圓點看起來如線條般順時針轉動。

凝視到最後就會產生週邊的圓形開始往順時針方向跑的錯覺,這也驗證了這種視覺的錯覺可能會持續一小段時間,影片中提醒說錯視效果可能會持續幾秒鐘,但也有可能更久。圓點內的白線條和原本應為靜止的黑色,兩者間所產生的變化便被認為是視網膜內的神經細胞所作用產生的後視錯覺。

這也表示視覺的錯覺並不會從一隻眼睛轉移到另外一隻眼睛繼續作用,而透過以猴子為實驗對象的結果得知,反應動態視覺和方向的神經將會暫時影響視覺在視覺皮層的成像,說明「運動後效」是在視覺皮層產生的、而不是視網膜。

另一個「逆向旋轉」的錯覺,也是透過方向性的反應細胞所產生的作用;這個概念衍生出的把戲最早是在2008年的神經科學學術研討會時被提出的,引起神經學者、心理學者和哲學家們的一陣熱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anxp 的頭像
    alanxp

    Alan的異想世界

    alan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